close

 


孩子,我能給你什麼!




 


李淑櫻康軒研究處學前研究部


   


叮噹!叮噹!下課鐘聲響起,放學時間到了。孩子們陸陸續續走出園所,站在門口含笑等待的,可能是阿公或阿嬤、爸爸或媽媽,或者外籍傭人。阿公阿媽年紀大,所以孩子身上的東西大部分還是孩子自己揹;若是爸爸或媽媽來接,不論搭乘交通工具或走路接送,通常看到的畫面會是爸爸媽媽牽著孩子的小手,然後幫孩子拿著水壺或書包;至於外傭接送的時候,孩子身上物品大概就全由其代勞了,更厲害的是孩子在前面跑,外傭「全副武裝」的在後面追,深怕有所閃失,對不起僱主。親愛的家長,這樣的情境,您是否似曾相識呢?


 


  孩子的日常行為,會養成他日後的習慣;習慣一旦養成,會漸漸內化成為他的人格特質;這樣的人格特質,便決定了他一生的命運。孩子除了生活基本需求,還需要什麼?


 


  桃樂絲李奇(Dorothy Rich)在他的《大能力》Mega Skills)一書中認為,奠定孩子未來成就的11種基本能力包括:信心、動機、努力、責任、主動、毅力、關懷、團隊合作、常識、解決問題、專注。因為大環境的丕變,孩子面對的是更加複雜、更多誘惑和陷阱的嚴苛世界;因此,現今的孩子比以前更迫切需要「大能力」。當父母願意在孩子身上用更多的真心,代替「商品化的親情」,幫助孩子培養在新時代裡最需要的能力,將是一生最大的財富。


 


  以下僅就個人觀點,和天下的父母分享,關於桃樂絲李奇(Dorothy Rich)的11種基本能力,如何運用在孩子日常生活中的方法。


 


 


信心:覺得有能力去做


  對學齡前的孩子來說,信心的來源,是從認同和鼓勵建立起來的。當父母自身碰到困難時,不用害怕、退縮或失去信心的態度來處理,帶給孩子的就是正向積極的示範。現在的父母都知道要隨時隨處鼓勵和讚美我們的孩子,但不幸的是,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,他受到責備的次數也遠大於被讚美的次數。回想家裡的寶貝,一路從baby到幼兒及至入學,您對他的要求和不滿,是否越來越多?因此,要讓孩子「覺得有能力去做」,不但要在日常生活中,製造更多機會讓孩子學習管理,更要適時的給予鼓勵和讚美,才能妥善經營與孩子的良好關係。


 


動機:想要完成它


  我們常聽到孩子說:「好無聊!」除了看電視和玩線上遊戲外,好像找不出其他的興趣,這是現今孩子的普遍寫照。不論大人或小孩,唯有在對某一事物產生興趣時,學習動機才會旺盛。所以幫助孩子發展興趣很重要,一旦有了興趣,他們就會企圖尋求更多的資料並樂在其中,自然就會引發學習動機。父母經常抱怨,花很多錢讓孩子上才藝班,孩子不但不知感恩,還回一句:「是你要我學的!」因此,如果不能激發孩子的興趣和動機,一切苦心恐怕都是枉然。


 


努力:願意認真工作


  有些孩子會將自己的作品沒被選上,或成績不理想的原因歸咎於運氣差、老師偏心,而不是因為自己的努力不夠。父母要讓孩子知道努力是必要的,努力的過程雖然辛苦,但是卻是有價值的,即使結果失敗了,也沒關係。重要的是你有沒有盡心盡力去完成該項工作。很多父母愛子心切,在孩子的課業表現上一覽無遺。只要孩子一句:「好難唷!我不會做,你幫我。」馬上二話不說,捲起衣袖為孩子做出美美的作品。


  努力別無替代品,需要一步一腳印實踐。您可以和孩子聊聊有哪些經驗是他曾經努力過的,那是一種什麼感覺。父母也可以和大一點的孩子分享,自己工作與努力的結果所帶來的樂趣,讓孩子從正面的角度去體認努力的價值。


 


責任:做對的事


  什麼叫做「做對的事」?它指的是孩子的自律發展,也就是孩子知道該做什麼,並經由實踐得到自尊。最基本的,父母要從日常生活中幫助孩子學會照顧自己。很多父母都很頭痛孩子的飲食習慣不佳,其實可能的原因,是由於早期剝奪了孩子想自己練習吃的學習階段,造成今日一頓飯要吃兩小時以上。很多時候,我們替孩子承擔太多的責任,甚至取代孩子的學習,父母要盡可能讓孩子透過經驗的累積,變得有責任感,並且對所造成的結果負責任。


 


主動:積極採取行動


  主動的相反是被動,做事拖拖拉拉、忘東忘西。孩子越早養成主動的習慣,就越早會自己處理問題。父母可以協助孩子從建立生活的次序開始,和孩子一起規畫、製作每天的生活作息表,教孩子把每天要做的事情填在表格裡,並且想好當天要做什麼事。例如:碰到孩子的生日,可以讓他自己構想、計畫要怎麼過;然後激發他的行動力,像是邀請好朋友參加,選擇禮物、蛋糕等,皆能引發他積極正向的主動思考和採取行動。


 


毅力:有始有終


  一個有毅力的孩子,才會有足夠的專注力來將一件事完成。我們必須幫助孩子養成繼續做下去並完成它的習慣。運動是很好的訓練方法,特別是現在的孩子頭好壯壯,但四肢並不發達。建議父母以身作則,平時出門盡量利用雙腳代替交通工具;假日閒暇時,全家選定一個目標,從爬小山開始訓練孩子的體力和毅力。也可以種植種子或花草,透過觀察及等待植物開花結果的過程,提供機會訓練孩子對事物的專注力,並且去完成它。


 


關懷:關懷別人


  關懷,是指能夠用心去體會別人的感覺,對他人的事情能夠感同身受,將心比心。相信父母都期待自己的孩子具備溫暖、體貼、善解人意的特質,但先決條件是孩子必須先得到充分的愛,他才有能力將愛化為關懷他人的行動。所以父母不但要提供給孩子充足的愛與溫暖,更必須設身處地站在孩子的立場去思考。例如:對一個不喜歡出風頭的孩子來說,父母要他在人前處處表現自己、誇耀自己的能力,那會是件痛苦的事情。所以,當我們給孩子越多的愛與包容,他越能夠散發出對人關懷的馨香之氣


 


團隊合作:和別人共事


  誠如桃樂絲李奇 (Dorothy Rich) 所描述的,「個人主義和團體工作之間存在著一種難以平衡的困難。」在學校裡,很多時候必須藉著團隊合作才能達成目標,但學生被期待以個體表現並被打成績,同儕之間變成互相競爭而非合作關係,我們必須培養及教導孩子和別人共事的能力。孩子在很小的時候,就會想要幫忙做家事,但父母通常會拒絕孩子的要求,因為怕他越幫越忙。但其實做家事是孩子開始學習參與團體生活的跳板,藉由訓練他參與家事分工,讓孩子知道「家」是全家人的,不是媽媽一個人的,認同自己有責任要維護居家環境的乾淨,也於無形中培養出團隊合作的默契。


 


常識:發揮良好判斷力


  這裡強調的是「判斷力」,父母可以從教導孩子基本的生活常識著手。例如:和孩子討論,如果在超市或大賣場走丟了,該怎麼辦?然後想出方法,實際讓孩子透過練習,來加強印象和知識連結的能力。常識並非與生俱來,必須經由經驗及練習,才能建立並發揮良好的判斷力。


 


解決問題:將所知和所能化為行動


  桃樂絲李奇 ( Dorothy Rich )強調解決問題的處方是由下列兩種基本成分構成的:一、練習問問題和回答問題;二、練習做決定。孩子在學校最常碰到的問題是友誼的考驗,您可以問孩子:「甲跟乙都是你的好朋友,但是當甲跟你說不要和乙做朋友的時候,你該怎麼辦呢?」「突然下大雨,但是沒有帶傘出門該怎麼辦?」多運用開放式的問題,引導孩子說出解決之道,而不是讓他回答單一式的「是」或「不是」。多引導孩子練習如何解決問題,會讓他儘早養成思考的習慣。


 


專注:專心於心中的目標


  專注強調的是「心中的目標」,就像小時候寫「我的志願」一樣,有人想當醫生,有人想當總統、科學家等;只不過,長大後真正實現願望的人卻寥寥無幾。「我們的孩子需要成為心理學家所謂『自律』的人,這會使他們有能力平靜下來、集中注意和專心做事。」孩子需要先知道怎麼控制自己的情緒衝動,才能夠靜下心來學習。對學齡前的孩子而言,很容易受到周遭事物的吸引而轉移注意力,父母必須從小培養孩子專注在一件事情的完成,像是吃飯時不看電視、看書時不聽音樂,不讓太多的事情同時進行,干擾孩子的學習。我們可以從設定小目標開始,例如:對於一個平時回家都先玩、先看電視、再做功課的孩子來說,父母可以先設定目標為「我今天放學後要先做完功課再看電視」,然後是「我這星期都要先做完功課再看電視」。當孩子將設定目標和達成目標變成習慣之後,便能夠對於每一件想完成的事情積極採取行動,努力朝目標完成。


 


  親愛的爸爸媽媽,世界充滿了未知,或許讓人心生恐懼,但想到孩子的未來,您是否已想好,要在孩子的心裡埋下什麼樣的種子?您要給他的又是什麼?是財富、知識技能、還是一輩子可以帶著走的大能力。


(引自小康軒月刊)
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三之三雨果幼兒園 的頭像
    三之三雨果幼兒園

    新北市私立雨果幼兒園

    三之三雨果幼兒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